包括团队建设目标(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团队建设思路、团队建设具体任务、团队建设措施、团队建设的进度安排(年度计划)、团队建设的预期效果与标志性成果、团队建设资金预算与安排。(2000字) 一、团队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行校企三方联动,形成“行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施“学工融合工作坊” 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智能教学形态,构建“项目导向、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打造以教授团队领衔“以德为先、崇尚技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智能化、多型态、共享型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工场;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专业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层次;开展“卓越工匠”人才培养,有效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打造成省内同类专业综合实力第一的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争创全国同类专业前50强。 (二)具体目标 1.建立行业企业多元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2.创新实施“学工融合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 3.打造“以德为先、崇尚技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育工匠之师 4.建立智能化、多形态、共享型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5.注重产品研发,转化研究成果,提升服务层次 二、团队建设思路 依据《今年会教授团队遴选、管理及考核暂行办法》,为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适应学校高水平院校建设需要,按照“德高、善教、会做、能研发”的师资建设要求,以自愿、优势互补、跨界协同的原则选聘教授团队成员,组建教授团队。通过建设使教授团队形成目标统一、开放协同、创新发展的理念;将教授团队培养成为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元双师”教师团队。同时充分发挥教授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辐射效应,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团队建设具体任务 1. 建立行业企业多元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在“行校企”三方合作理事会指导下,成立校企合作联盟1个,专业建设委员会1个,课程建设委员会1个;成立新中式家具制作车间、展示设计与制作车间、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家具设计研究所、家具检测中心在内的“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教学、科研、服务。探索研究混合所有制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制度。 2.创新实施“学工融合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卓越工匠预备人才培养,实施精英班试点,进行课程体系重构,教师一对一带学生,在实训基地通过科研课题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各类技能大赛指导,实现卓越工匠预备人才占5%以上;完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院级核心课程改革3门,院级智能课程2门,院级创新创业课程1门,院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规划教材2部,数字化教材2部,工学结合特色教材2部。 3.打造“以德为先、崇尚技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育工匠之师 培养双师型教师6人,工匠之师3人,高级双师型教师1人。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17人,校内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3个,教师企业工作站2个。 4.建立智能化、多形态、共享型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建设教学工场1个(包含新中式家具设计与制作车间、展示设计与制作车间),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家具设计研究所、家具检测中心、协同创新工作坊)、处于国内同类专业前列,实训设备配置水平远超企业同类设备配置,集研发、设计、制作、生产为一体的校内外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5.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专业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层次 专任教师参与社会技术咨询与服务,与企业专家共同完成技术研发项目6项以上,技术服务到款额50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800万元;完成社会培训5000人次以上;引入业内前沿技术,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项;立项纵向课题2项,横向课题4项;研发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 四、团队建设措施 1. 建立行业企业多元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重点与品牌500强企业、家具行业发展中企业、各行业协会、工匠师傅深度项目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共建生产型、服务型和研发型实训基地,共同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2.创新实施“学工融合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 (1)实施“师带生”、“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法,开展精英班试点。在协同创新中心,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设计师一对一带学生开展横向课题、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参与项目的实验和生产过程,学习心得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训练实际操作的技能。通过行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专利获取、课题成果产品转化等方式,体现最终的教学成果。 (2)开展卓越工匠人才培养的主题活动 在校内和企业开展主题沙龙、专家讲座、第二课堂新技术在线学习等活动。 (3)获取1+X证书,考取行业资格证书。 3. 打造“以德为先、崇尚技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育工匠之师 (1)培育师德 ①提高教师的使命意识和自律性。 ②依托完善的制度进行制约。 ③通过参与实践项目提升责任心。 ④通过名师和大师的引领,科研项目的实践,传承技艺的同时,传递“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2)培养三个层次的双师团队 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有技术,有双师证书。 ②工匠之师,要求具有工匠精神,具备专项技能超群的教师。 ③高级双师型教师,要求有高级职称和高级行业资格证书,具备高超设计创新意识和丰富实践经验。 (3)兼职教师 柔性引进,专兼结合,引进及聘用行业大师、教学名师、企业工匠师傅、研究型人才。 4.建立智能化、多形态、共享型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1)一个车间 与企业合作,建设新中式家具制作车间,进行新中式家具研发与生产。 (2)二个中心 ①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包含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家具设计研究所、家具检测站。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家具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 ②展览展示中心。包含展示设计与制作车间、综合展厅。用于展览展示设计项目实训、商品展示技术技能大赛赛前训练、专业集群学生作品展示。 (3)四个工作坊 建设协同创新工作坊、大师名师工作坊、三维空间智能设计工作坊、环境艺术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4个工作坊。 5.注重产品研发,转化研究成果,提升服务层次 (1)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各研究所及工作坊,大师带教师,教师带学生,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横向课题,产品研发、获取成果专利。 (2)在生产型实训基地,师傅带学生,完成科研成果的样品制作和生产,通过市场推广、线上销售、创造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影响力。 (3)承接具有独创性横向课题及社会服务项目,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 (4)承接政府部门项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加以创新,用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将新中式家具及新中式设计风格推向国际市场。 五、团队建设进度安排 (一)2019年至2020年建设进度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1)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工作委员会; (2)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定专业教学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定期召开会议; (3)课程建设委员会开展课程论证、开发、建设、实施的工作会议; (4)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教学实施; (5)探索混合所有制协同育人机制。 2.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1)建设名师工作室1个 (2)建设展示设计与制作车间(二期)1个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实施“学工融合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 (2)开展卓越工匠预备人才培养,在专业学生中评选卓越工匠人才10人; (3)组建精英班,实施师带生,一对一培养试点,培育工匠精神。 4.课程改革 (1)《室内空间三维表现》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成; (2)创新创业课程《三维空间微缩效果设计与制作》立项建设; (3)院级核心课程《三维空间智能设计》立项1门;完成《手绘方案表现》、《施工图绘制》、《室内工艺设计》课程建设; (4)院级智能课程《三维空间智能设计》立项完成1门; (5)建设院级优质教学资源库1个; (6)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手绘方案表现》1部 (7)国家规划教材《室内设计工程制图》1部 5.师资队伍建设 (1)继续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入选市级以上行业协会理事3人; (2)继续培养骨干教师17人,参加国内外专业和教学培训; (3)继续进行双师素质培养13人,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累计4个月;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项目; (4)在企业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3个,教师企业工作站2个; (5)聘请行业工匠2人、教学名师1人、技能大师1人、博士1人、龙江学者1人。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发表论文11篇; (2)科技成果转化1项; (3)横向课题立项2个 (4)申报国家专利5项; (5)技术服务项目2项,技术服务到款额30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300万元 (二)2020年至2021年建设进度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联盟工作委员会运行; (2)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定专业教学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定期召开会议; (3)课程建设委员会开展课程论证、开发、建设、实施的工作会议; (4)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教学实施; (5)试点成立混合所有制协同创新中心。 2.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1)建设家具设计研究所(二期) (2)建设家具设计与制作车间 (3)建设装饰工艺工作坊(补充设备及样板) (4)建设环境艺术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补充)(二期)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实施“学工融合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 (2)开展卓越工匠预备人才培养,在专业学生中评选卓越工匠人才10人; (3)精英班继续试点实施,培养工匠精神。 4.课程改革 (1)完成创新创业课程《三维空间微缩效果设计与制作》建设; (2)建成院级优质教学资源库1个。 5.师资队伍建设 (1)继续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入选市级以上行业协会理事3人; (2)继续培养骨干教师17人,参加国内外专业和教学培训; (3)继续进行双师素质培养13人,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累计4个月;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项目; (4)在企业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3个,教师企业工作站2个; (5)聘请行业工匠2人、教学名师1人、技能大师1人、博士1人、龙江学者1人。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发表论文10篇; (2)横向课题立项2个 (3)申报国家专利5项; (4)技术服务项目2项,技术服务到款额20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300万元; 六、团队建设的预期效果与标志性成果 (一)预期效果 1.校企合作机制更加成熟 形成“行企校”联动,产教融合,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机制更加成熟、运行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现代学徒制下协同育人模式更加完善,校企合作企业数量增加到50家,品牌500强企业3家,合作层次更深,范围更广。 2.建成智能化、多型态、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引进行业内企业,形成“一个车间,两个中心,四个工作坊”的智能化、多形态、共享型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50个。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 3.“学工融合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成果显著 “学工融合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完善,科学合理,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卓越工匠预备人才培养项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大赛获奖6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本省就业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90%以上。 4.形成“以德为先、崇尚技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打造教授团队1个,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11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新进教师具有半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至90%以上。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类大赛获奖7项。建成“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3个、教师企业工作站2个。 5.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利用专业优势,完成论文21篇,包含核心期刊2篇;科技成果转化1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项,专利10项,技术服务到款额50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800万元。 (二)标志性成果 1.专业建设:打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成为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 2.人才培养:学生获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4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起薪值达到3500元以上。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争取冲击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 4.师资队伍:教授团队成员入选市级领军人才梯队1人;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微课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1项。 5.技术创新:获得国家专利15项;专利成果转化1项。 6.科研立项及获奖:省级科研课题2项;横向课题4项;获得省级社会科学奖1项。 7.地方服务能力:承办省级中高职技能大赛1项,省级行业大赛1项。 8.完成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普通期刊论文21篇。 9.完成技术研发项目6项。 10.带领学生参与专利研发10项。 11.完成技术服务到款额50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800万元。 七、团队建设资金预算安排 序号 | 支出项目 | 具体用途 | 合计 | 1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 校企合作项目基地制度建设 | 1 | 2 | 专业改革与建设 | 人才培养精英试点教师指导费 | 4 | 3 | 课程改革与建设 | 校企双元国家规划教材企业劳务费、资料费 | 1 | 4 | 教科研与技术推广 | 横向课题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专利研发、论文发表 | 14 | 合计 |
| 20万元 |
|